此文《中国科学技术史》2020年3月下第4卷9期已出版,版权所有
杨青 苏州市相城区收藏家协会 苏州鉴定评估中心 邮编:215031
摘要:中国古代银锭是中国传统货币的独特品种,因其价值高、存世少,博物馆和收藏界都难得一见。近年来,由于收藏热潮的持续升温,银锭货币逐渐成为新的热点,银锭造假也日渐猖獗,各大钱币拍卖会、收藏品网站、古玩市场假银锭充斥,严重干扰了博物馆的银锭征集和社会收藏活动。其中,水坑银锭更是银锭造假的重灾区。水坑银锭是一类特殊“坑口”的银锭,过去鲜少受到关注。现在,司法鉴定、博物馆文物征集和民间收藏等都亟需水坑银锭的真伪鉴定服务,社会呼唤着对水坑银锭进行科学地研究和鉴定。
关键词:中国古代;水坑银锭货币;鉴定
一、“水坑银锭”概述
所谓“水坑银锭”,是指被埋藏或遗落在常年饱水环境中的古代银锭。银锭所处饱水环境主要有浸水墓葬、江河湖塘底部或其他浸水地层。水坑银锭由于长期被水和泥沙包裹,表层金属受水中化学物质溶蚀,泥沙冲击,氧化硫化等作用,形成不同于平常所见干坑银锭的锈蚀状态。以张献忠沉船银锭为代表的水坑银锭主要是明朝末年官铸银锭和张献忠大西政权自铸银锭,其他则是小商锭等散碎银两。其中,明末官铸银锭多来自张献忠对所占领地区官府和藩王的掳掠,年号主要是“崇祯”,“天启”,稍前一些的年号很少;地名主要有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如“木鞘七锭”中的“黄冈县”、“京山县”铭文银锭来自湖北,“湘潭县”、“沅陵县”、“巴陵县”铭文银锭来自湖南,彭山文管所追缴的“清江县”、“武宁县”、“庐陵县”、“赣州二府”等铭文银锭则来自江西。
二、外观锈蚀状态辨伪
(一)色泽辨伪
真品水坑银锭呈灰黑色,颜色深湛入骨,表层有温润的光泽感;而伪造的水坑银锭往往使用化学手法做旧,表层颜色虽也是灰黑,但火气十足,无光泽感。“木鞘七锭”中的“山县十五年……”银锭具有水坑银锭最典型的外观形态:灰黑色外观厚实有层次;丝纹等处偶有金属基体裸露,银质表层致密有自然光泽;沉积泥沙的土色与银锭金属色过渡自然,等等。赝品银锭“灌县万历弎拾年……”
颜色通体单一,灰黑无光泽。
老银锭的“宝光”在一般老银锭中普遍存在,水坑银锭由于埋藏环境的原因,较少出现“宝光”。“木鞘七锭”中的“湘潭县运粮官军行月银五十两”银锭,锭面丝纹处裸露大片老银锭温润的银光,与黑色包浆和泥沙沉积错落分布,自然有层次。迄今还未见赝品水坑银锭中有仿造出“宝光”特征的,部分赝品水坑银锭人工做旧的锈蚀层剥落处显露出银色,呈现粗糙的金属灰色,无光泽,离老银宝光相距甚远。真品水坑银锭中有呈现五彩光色泽的,这属于银锭锈蚀状态的一种。如“庐陵县”银锭,五彩光丰富,有紫褐色、蓝紫色、银光色等,色彩较艳丽,层次过渡自然。
(二)锈蚀层辨伪
水坑银锭容易出现厚实的黑色锈蚀层,考其成因,应主要由于水中的硫离子与白银产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如张献忠沉船银锭沉积在岷江江底,有机物质在江底沉积腐败,形成沼气,沼气中的硫化氢容易对白银产生化学作用,日久便产生厚厚的锈蚀层。真品水坑银锭锈蚀层,如银锭翅内部位,最容易产生层积的锈蚀层,锈蚀层较厚较硬,黑色有结晶感,较难剥离。锈蚀层脱落处可见银锭金属基体表面仍是黑色,且深沉入骨。赝品水坑银锭锈蚀层轻薄易脆,稍碰即碎裂,甚至一粘就脱落;表层脱落后往往会露出银锭基体的灰蓝、灰黑色,无光泽无层次。真品银锭翅外的锈蚀层在木鞘朽坏后往往粘附泥沙,日积月累,锈蚀层与泥沙锈结包裹在一起,较为坚实;底部蜂窝会粘附泥沙,内嵌颗粒,但状态自然。
三、铭文辨伪
(一)铭文内容辨伪
有些假银锭錾刻的铭文内容本身就存在错误,文义矛盾,严重背离史实。如一枚“嘉靖十九年襄王府助剿饷银伍拾两一锭”,其中的“剿饷”是明末著名的“三饷”(辽饷、剿饷、练饷)之一,是崇祯十年(1637),崇祯皇帝在兵部尚书杨嗣昌的建议下以剿灭农民起义军的名义征收的,“嘉靖十九年(1540年)”比“剿饷”真正施行的时间早了近百年,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严重背离了历史真实,内容错乱。赝品银锭“四川十四年漕米银·五十两正·抚臣廖大亨……”,“廖大亨”是崇祯后期的一位四川巡抚;另一赝品银锭“四川十六年漕米银·伍拾两正·抚臣陈士奇……”,“陈士奇”是崇祯末年的四川巡抚。此类银锭过去
鲜少出现,其特有的内容和布局给学界和收藏界印象深刻:其一,“四川某某年某某银”的横幅般的铭文;其二,“抚臣”、“按臣”等官衔和人名出现在铭文里。根据历代银锭的铭文版式,时间年代一般都是竖幅构图,从上往下阅读,基本不见横排布局的。历代五十两大锭多为税收银锭,而地方税收的主体单位是“县”,再高一级的“府”或“州”。因而,银锭铭文内容多为“某某县”,府州一级的较少,基本不见“布政司”等省级机构名称的。
(二)铭文制作特点辨伪
真品银锭铭文基本都为锤凿錾刻而成。当时工匠运锤凿如笔墨,率性而就,铭文风格虽有工整者,有俊秀者,有朴拙者,都自然流畅,不刻意,不拘泥,不狂怪。如今,赝品银锭铭文制作者都不具备在金属上手工刻字的娴熟技艺,因而,赝品银锭铭文的破绽较多,如刀凿入刀出刀无规矩,凌乱不堪;文字结体错杂无美感;铭文风格不是拘束僵硬,就是怪异散乱,体现不出传统工匠自成一格的刀凿字体。
四、金属含量辨伪
根据对“木鞘七锭”和彭山文管所追缴银锭等张献忠沉船银锭标准器的合金成分检测,发现张献忠沉船银锭一般含有96-98%的银,1-2%的铜,1-2%的铁,部分银锭含有少量的金。其中的铁成分,主要来自高温银液与铁模的机械冲击和粘附,以及铁屑浮渣在锭面的沉积。沉船银锭基本与中国历代银锭的成色一致,差异不大。
张献忠沉船银锭中的高仿品往往依据盗掘的真品银锭成色配方来伪造,使得金属成分检测手段也难以识破其真面目。但即便如此,银锭熔化铸造过程复杂,各种因素都影响了最终银锭的成色,伪造者也往往配方比例不准确,或混入古代银锭铸造中没有的其他金属,合金成分检测仍然可以作为一种鉴定参考。对于不懂古代银锭配方的伪造者,其往往使用工业纯银来铸造假银锭,这样的银锭经X射线荧光分析仪器检测,白银含量显示为纯银。
五、铸造及形制特征辨伪
“蜂窝”是中国古代银锭通常具有的特征,从现代工业铸造银锭的角度看,蜂窝应是铸造缺陷,是要极力避免的。但是,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蜂窝被视为铸造银锭专有的特征之一。真品银锭浇铸时,形成蜂窝状气泡,一般呈
圆球状空腔,内壁光洁。真品水坑银锭的双翅是在铸造过程中摇动熔化的银液形成的,一般是对称的,但由于银锭铸造过程偶然因素较多,存世的真品银锭有许多双翅并不绝对均匀,有高,有低,但一般不会出现双翅反差极大的。而赝品银锭“荣县申解大顺元年分半征银伍十两……”,前翅高大,后翅没有起来,仅有一个高边而已,反差悬殊。亦如“大顺二年新繁县漕米银伍十两正……”,后翅已起,较低矮,前翅只有高沿,没有高起的薄翅,这都是伪造者在铸造过程中没有掌握好浇铸温度等环节所致。
结语
以上从古代水坑银锭的外观锈蚀、铭文、金属含量、铸造及形制等角度和层面进行了辨伪剖析。辨伪准确与否还须在具体的鉴定中去实践;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地循环往复,才能切实提高辨伪水平,正确判断水坑银锭之真伪。
参考文献
[1]周卫荣,杨君,黄维,王小塔. 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C].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六辑).:中国钱币学会,2016:33-50.
[2]金德平. 金代银铤考[C]. .中国钱币论文集(第六辑).:中国钱币学会,2016:129-139.
[3]杨君,周卫荣.中国古代银锭科学鉴定刍议[J].中国钱币,2014(06):27-32+2-5.
[4]周卫荣,杨君.中国古代银锭形制演变刍议[J].中国钱币,2014(04):14-17+3-5.
[5]周卫荣,杨君,黄维,王小塔.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J].中国钱币,2013(04):3-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