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铸钱币鉴定
摘要:清代钱币是古钱币中较为常见的种类,而官铸钱币则更有多重的价值。本文就清代官铸钱币鉴定问题进行浅显思考。
关键词:清代;官铸;钱币;鉴定
引言:我国作为世界最早铸造和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形成了最大的货币体系,具有独特的货币文化。古钱币以金、银、铜、铁、铅、纸等各种材料铸造,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学科。清代钱币相对保存较好,使用范围广泛,留存下来众多可供研究资料,清代各时期铸钱局相关内容较为完全,在1645年到1911年两百六十多年间,铸钱局五十多个,规模、质量、数量差异较大,直接影响钱币的价值。
1.钱币形制
清代官铸钱币仍旧延续秦代以来“圆形方孔”的形制,清朝初期与明末差异较小,多以年号区别不同,随着清朝的发展,顺治、雍正、康熙、乾隆四个时期钱币字体逐渐规范化,并在乾隆年间逐渐稳定,顺治期间以用楷书写“顺治通宝”成分为七成红铜和三成白铜,在康熙年间“康熙通宝”初期多以户部宝泉局和江南省江宁局制钱,其余各地数量不多,样式简单,背文满文,铸行六十年。到乾隆年间“雍正通宝”则在此基础上力求精美标准,氛围大小两类,施行铜钱减重,边阔字正,形态公正。在乾隆年间规定铸钱材料中加百分之二的锡,文字面以楷书书写,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直读,背面满文详细的写明价格和钱币拓片。自乾隆开始清政府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钱币控制,以紫铜为原料铸“新疆红钱”,背文用满文,也有用维文,嘉庆年间咸丰初年在新疆铸有“咸丰通宝”红钱,面文均为汉文,背文左为满文,右为维文,同治、光绪、宣统也相继铸“红钱”前后有一百五十年左右历史,但铸造数量有限。官铸铜钱直至后期同治、光绪仍旧以方孔圆钱方式,直至宣统这一最后帝王,自秦而开始的方孔圆钱退出历史舞台。
2.钱币穿口与锈色
清代官铸钱币中间的方孔为穿口,铸造方式的不同导致清代穿口与前朝有所不同,清代钱币雕母翻铸母钱后还需要进行单面修穿,母钱翻铸子钱还要对穿口毛刺、棱刺进行单面修穿,形成“单面修穿有坡度”的情况,清代则是以背面穿口修出坡度,形成一侧高、一侧低的特点。清代官铸钱币距离现在时间较近,钱币的锈色包浆多以黄亮传世和黑漆古传世品,经过百年来自然反应而来,具有历史的沉淀,更有钱币状态的直接表现。
在形制、穿口、锈色等方面进行鉴定的同时,还可以在声音及铸造状态进行判断,清代官铸钱币多样复杂,为清朝历史、政治、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需要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进行鉴定,保证钱币的价值为世人所知晓。
参考文献:
[1]吴文强.《阿克苏办事大臣阳春奏报铸造普尔钱文情况》朱批奏折释读[J].中国钱币,2020(02):3-5.DOI:10.13850/j.cnki.chinum.2020.02.001.
[2]史国成,小徐.谈清代钱币[J].中老年保健,2017(10):56-57.
[3]段正丽.清代钱币的特点研究[J].艺术品鉴,2016(12):321.
收录淤《文物鉴定与鉴赏》杂刊 原创作者:杨青 黄喜梅 编辑
2022.11.29